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,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……”淡淡桂子飘香,悠悠旋律回荡,一曲《水调歌头》,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,探秘古代诗歌意境。
此时,万春学校未来教室里九(二)班师生共济一堂,一同聆听徐雅兰老师带来的《水调歌头?明月几时有》。徐老师凭借其非凡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,带领我们一起回到了千年前的中秋之夜,与苏子一同把酒问月。
一、反复诵读 根植语感。
千教万教就是读——朗读。徐老师从读入手,首先听范读,再跟读,接着互读,展示读。对于诗歌教学,让学生大胆去读,胜过千万句教。认认真真地读,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、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。
二、善听善导 素雅质朴。
解读文本的过程中,徐老师紧扣作者被贬密州、与亲弟离别七年而政治失意、亲人离散的人生状态,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并让学生通过寻找写景的字词,让我们迅速地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——从上阕“天上”与“人间”的矛盾中,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“寒”,也体会到了他由此而衍生的对现实生活的“爱”;从下阕“月圆”和“离别”的对立中,我们理解到了作者的“难”,亦体悟到了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深刻美好!
三、思维训练 独特魅力。
徐老师用熟稔而丰富的言语、善导而有层次的提问和极具感染力的真切情感投入,当起了一名“摆渡人”,与作者共同经历了一次由苦闷到乐观、由不解到旷达的心路历程。自此,这首来自中秋之夜的千古佳作,终于在千年后的今天,走进了在座学生的内心深处,也让听课老师深深地折服。
有效地教学策略,生动的教学氛围,有趣的师生活动,独特的人格魅力……这堂公开课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听课老师。